产能扩张是 PI 薄膜国产化率提升的关键

2023-09-14

PI 薄膜商业化以后应用领域不断拓展,已逐步成为影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卡脖子材料。PI 薄膜的商业化进程始于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,美国杜邦生产的 Kapton 产品首次实现了PI 薄膜的商业化生产,并应用于耐高温电工绝缘领域。20 世纪七八十年代起,日本宇部兴产和钟渊化学相继开发出UpilexApical 产品并投入工业化生产,PI 薄膜的商业化应用拓展至电子领域。

进入21 世纪后,达迈科技、SKC、SKPI、瑞华泰等相继建立了批量生产线,PI 薄膜的更多应用被开发出来,如用作高导热石墨的前驱体材料、柔性显示盖板材料等;与此同时,随着 FPC 等电子制造业由韩国、中国台湾向中国大陆转移,大陆地区在PI 薄膜下游市场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,5G 通信、柔性显示、高速轨道交通等领域快速发展。高性能PI薄膜已逐步成为影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“卡脖子”材料,市场需求不断增加,国产化需求较迫切。

基于不同的产品特性,PI 薄膜可应用于热控、电子、电工、柔性显示等诸多领域,市场空间广阔。PI薄膜是高性能聚合物,具有一系列优异的性能,根据产品性能的差异可分别用于热控、电子、电工、柔性显示等不同的行业。

按照直接应用领域划分,PI 薄膜可用于柔性印刷电路(FPC)、电线电缆、压敏胶带、特种加工产品、电动机和发动机,其中柔性印刷电路(FPC)是主要的应用场景,2022 年占比在66%以上;按照终端应用场景划分,PI 薄膜可用于电子、汽车、航空航天、标签等领域,其中电子和汽车是主要应用场景,2022 年合计占比超过 50%。Global Market Insights 数据显示,2022 年全球PI 薄膜市场规模达到24亿美元,预计 2032 年达到 45 亿美元,2023-2032 年复合增长率为 6.6%;2022年亚太地区PI 薄膜市场规模达到 8.87 亿美元,占全球市场的比重超过 33%,考虑到亚太地区的汽车、电子、航空航天等行业不断扩张,预计亚太地区的 PI 薄膜市场将迎来快速增长。

黑PEN膜